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三日一小劫 五日一大驚

2010年6月8日畢老林 畢者推介■股神畢非德師父Benjamin Graham的投資理論雖然已是數十年前的產物,但在動盪不安的今天依然大派用場。信報研究部在22頁介紹這位「證券分析之父」的投資心法,讓股民在不安全的世界中不僅可以食得好,晚上還有覺好瞓。■內地天然氣價格上調,加上不少分析員預期未來還有上升空間,港華燃氣(1083)照理應可受惠。然而,陳焱在32頁「財經DNA」中分析此股的利好及利淡因素,得出不同的結論。■匈牙利新政府一上場就語出驚人,全球數以萬億美元計資產就此蒸發。查實當地負債情況不僅遠較希臘佳,財赤更在上屆政府努力下大幅下降。新人事玩政治,當心成為金融市場的炮灰。詳見34頁「THE...
read more...

曼聯欠債百二億 世盃前夕爆球壇金融海嘯

2010年6月8日紀曉風 放大圖片 今年是「世界盃年」,平時夏季五花八門出現的足球新聞,幾乎變得清一色只跟世界盃有關,與球會相關的新聞忽然都匿迹銷聲,但BBC今日將爆出一則「氫彈級」新聞,於旗下節目《Panorama》中揭露英超班霸曼聯的最新負債額,竟是高得令人咋舌的11億英鎊(約124億港元)。曼聯作為全球擁有最多球迷的球會,過去近二十年一直經營有道,卻因05年時被來自美國的格拉沙家族收購後,一夜間由最富貴淪為最閉翳,巨額的欠債令球迷對班主的經營手法怨聲載道,更甚的是,如果未能有「白武士」及時出手相助,隨時令這支英超班霸,從此永不超生。大部分資產處抵押狀態英國廣播公司今天播出的《Panorama》節目,名為「曼聯──走入紅色」,聯同投資專家以及《衞報》,共同調查了來自美國的曼聯班主格拉沙家族於當地的生意狀況,結果有驚人的發現。所謂的「驚人」,不是令人驚奇的好,卻是令人驚嚇的差。原來格拉沙家族在美國的生意,正處於嚴重負債水平,涉及的金額高達3.88億英鎊(約44億港元),由於有關的生意跟曼聯都屬於格拉沙家族的私人公司,故涉及的欠債亦等同球會欠債,而連同曼聯上月公布球會最新的債務達歷史新高,高達7.165億英鎊(約81.1億港元)。屈指一算,曼聯的總債項將達11億英鎊(約124億港元)。看來,曼聯一直引以為傲的紅色,現已等同巨額赤字標記。11億英鎊究竟是幾多錢?條數可以這樣計,曼聯一年多前把隊中最值錢的球員基斯坦奴朗拿度(C朗)出售至皇馬,售價8000萬鎊,11億鎊即等於可購入13.75個C朗,又或者買下逾一千三百架號稱全球最貴的汽車Bugatti...
read more...

論富士康加薪與大陸貧富懸殊獨特性質

2010年6月8日 練乙錚 五月底六月初,內地發生的一些事情吸引了我,所以儘管香港特區政府變本加厲多招打壓今年本地「六四」悼念,但筆者沒寫文章,因為不覺意外;內地形勢今年特別緊張,香港發生的政治事件能感染大陸,故西環發功,事屬必然。倒下的不是雕像沒想到的是,民主女神像受到衝擊,但倒下的不是雕像,而是中文大學劉校長(那麼巧也是一位劉政協)的晚節。在上周那個「遵義會議」上拋出的,竟是一個不知所謂的「中立」論,貽笑大方。如果是特區公務員,「中立」猶可解釋為左右立場上不可作為,但一個大學校長處理校政時的「中立」,自五四運動以來,只能理解為「兼容並包」,劉校長怎麼忘記了?也許他開那個會議時,心中主流身份是劉政協而不是劉校長,故有此誤。失節事大,咎由自取;不過,是文化人,也是學經濟的,物傷其類,筆者到底覺得有點可惜。言歸正傳,談近日舉國關注的富士康事件及其帶出的勞工問題。首先搞清楚,富士康深圳廠五個月內十三員工自殺、十人死亡,從數字上看到底是不是問題。事發之後,廠方提出「十名員工自殺死亡之數比全國平均低」之說,理由是,該廠員工四十三萬,按世衞資料大陸每十萬人口每年十四點八人自殺死亡之數計算,深圳富士康員工自殺,一年應該死上六十四人以上,方值得大家注意。海內外比較官方或者比較愛國的文章和言論當中,常見這個好像十分有力、能力排眾議的觀點。但是,此觀點嚴重誤導,因為從來平均數字顯不出局部問題。蓋自殺有兩個年齡高峰,一是六十歲後的老年,一是三十歲後的中年,前者多因長期病患或無依無靠而厭世,後者則反映「中年危機」;然而,事件中的死者卻是以剛中學畢業的青年居多。自殺比例女比男多再者,大陸自殺死者數字,農村人均是城市三倍,若按中國城鄉人口四六開看,農村自殺死者總數應是城市的四點五倍;然而,富士康並非位於偏僻鄉鎮,而是座落在珠三角龍頭都會。又,絕大多數各國自殺死亡者當中,男女比例約四比一,但中國卻相反,女比男多一成半,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印度女權低落,反映在自殺率上,男女也不過是二一之比),而像富士康這樣的電子組裝廠,女工多於男工;但是,富士康事件中的死者,男女比例為二比一,超標不止兩倍。還有就是,無論中外,不少自殺者是因為殺了人或犯了法而畏罪自殺(如上周湖南零陵地區法院發生血案,疑兇槍殺三個法官之後自殺),但富士康死者都不是那樣的人。故從多個角度論,事件發生才短短四個月,不必與全年平均比,死人數目已是一個「超越數」,...
read more...

特區政府揚長棄短 專管經濟勿搞政治

2010年6月8日林行止 一、經過數月的「諮詢」,《二○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下稱《建議方案》)終於在昨午原封不動提交立法會審議,本月二十三日進行表決;從近來特別是這數天來支持與反對雙方互有往還熱鬧至極的言文攻防看,表決等於建制派與泛民派攤牌,雖然不知孰勝孰負,但由於「內耗」日深,壁壘日益分明,在政治社會層面的和諧香港已不再存在!《建議方案》的激烈爭論以至穿插了「五子請辭」的政治抗爭活動,令中聯辦不得不從幕後走出前台—從不過問香港內政到直接干預—李剛副主任與「各路英雄」會面,本來以為彼此交換意見後雙方可能「各讓一小步」(比如人大常委放下一張「登月樓梯」,泛民陣營中有人認為這是「循序漸進」而改變反對初衷),哪知結果一如舊貫,中央永遠正確,香港的一切都是中央賜予並非港人可以主動爭取,李副主任只是堆起笑臉對應邀參與會面的社會活動家曉以大義而已,這意味泛民派並無落台之階,反對之聲遂響徹雲霄。昨午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強調香港的政制改動必須按照北京的一套辦事,北京替香港的政制設想合情合理合法,一點亦不能改動。喬氏針對性的談話,必會產生凝聚反對派力量的作用。顯而易見,中聯辦只使「軟功」、盡了綿力,惟其為中央駐港機構,層級與姿態雙高,等於以中央政府之力推銷《建議方案》,特區政府又怎敢怠慢,遂有政治問責官員「走進群眾」以及官委行政會議成員在熒幕宣傳《建議方案》,實是應聲應時的舉措;可惜其選用「起錨」的口號失當,以「錨」有二音(據《中華新字典》,讀「茅」及「撓」),犯了文宣大忌,失去先聲奪人的氣勢。至於政府的造作能否收預期效果,六二三表決之日才見真章。然而,作為電視觀眾,筆者對行政長官以次的高官及行政會議成員的表現十分失望。後者的表現看不到絲毫出自肺腑的誠意;前者並未受過「民主洗禮」,卻要面對非欽定選民,其無法以大眾語言說出「道理」,路人皆見,因為如此,才使趁機向領導人面陳己見的市民佔了上風;有些市民用詞粗魯態度「不遜」,顯示高官日常作為根本得不到市民尊重遑論敬重。值得特別留意的是,「包圍」政治任命官員及出席「六四」二十一周年維園夜祭學運亡魂的群眾,鏡頭所見,年青一代即「八九後」的年青人數不在少,民主派成功「薪火相傳」,彰彰明甚,同時反證中聯辦及特區政府的失敗。二、距離表決之日有十多天,其間還穿插一場「余曾電視辯論」,如今斷言《建議方案》能否通過,為時尚早。建制派此次抱必勝決心,以「哀兵」策略上陣,若干建制派社會活動家因此均高調表示「通過有困難」;這種預測有「政改只有原地踏步」的「軟恫嚇」含意,可惜嚇不倒反對派,因為在他們看來,「原地踏步」靜待「循序漸進」方案的出現,遠較受欺世的《建議方案》所愚更佳。不過,千萬別看輕中共統戰幾乎攻無不克的威力。香港是國際觀瞻聚焦的都會,統戰的「後盾」因此不是令大多數人不寒而慄、無法抗拒的槍桿子,但「甘言厚幣」即有形(物質)無形(虛銜)的誘因亦屢建奇功;昨午齊齊反對《建議方案》的二十三子,是否有人臨陣變卦,現在誰都說不準。由於通過《建議方案》所缺票數甚少,而中央政府直接高調游說的成效總不至於完全落空。這即是說,即使「收效甚微」,通過的機率亦不低!現在的問題是,中聯辦—中央政府落力「拉攏」反對派後若不聞掌聲只聞噓聲,北京會否震怒,要不識抬舉不飲敬酒的反對派喝罰酒?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不過,它只會反映在所謂「政制改革」在「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反退上。對於香港反對派這些「刁民」,北京可說無可奈何(這是筆者老說在香港從政當反對派沒有機會成本的原因),以香港對中國來說仍然是會下金蛋的肥鵝,北京不會為小故非理性地殺鵝。數十年前,筆者多次為文,「呼籲」港人要多買國貨,因為當年這是內地賺取外滙的重要途徑,只有保持香港對中國有「經濟價值」,北京才會善待香港,事實果然如此,最終且提出「五十年不變」的構想。現在國情形勢大好,惟香港對中國的「價值」亦隨之而提升,過去中國運垃圾來港便可換成外滙(前財政司已故彭勵治爵士的名言),如今中國出產早已打開世界市場,香港這點購買力,財大氣粗的北京怎會放在眼裏;但香港的金融市場仍大大有利中國加速國企市場化。不容否認的是,國企在港集資動輒以百億計,上市門道遠較在外國方便容易,因為從監管到專業人士,在中國的影響下,都遠比外國的富彈性……。北京對香港仍會伸「援手」,目的不在「打救」港人而在保持及增進香港吸引外資的條件,在這種大前提下,香港得以保存大體未變的法治、自由及北京設計遠比內地優勝卻不為部分港人接受的民主。香港享有內地所無的種種「優惠」,皆因香港對中國仍有「經濟價值」。阿當.史密斯在《原富》中那段筆者寫過不知多少次的話,值得再提:「我們所以能夠得到飲食,不是出於屠宰者、釀酒商及烘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得力於他們對本身利益的追求。我們並非訴諸他們的人道精神,而是訴諸他們的利己心。」用以解釋中國對香港的「善意」,一樣派上用場。保持香港的經濟活力,不斷改善以鞏固作為外資聞風而來的城市,是特區政府的主要任務!換句話說,特區政府宜把其最陌生最外行(因為英國教車師傅未傳授)的政治事務,交由北京在港代理人負責(行政長官應謹記他是不管外交沒有軍隊的市長而市委書記另有其人),全神貫注於管治班子比較嫺熟擅長的金融管理(分神搞政治令「本業」亦做得不好),避免出現目前西方國家面對的所謂「管治危機」(Th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