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長波理論再探

2010年7月6日信報研究部 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 Keynes)名言:長期而言,我們皆一命嗚呼(In the long run, we're all dead);話雖如此,一國政府卻不能沒有長遠的經濟政策,為可能出現的經濟轉變未雨綢繆。但經濟前景可以預測嗎?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一位前蘇聯學者已創出經濟變化是有規率地約50年為一個周期重複進展的長波理論。長波理論(Long...
read more...

史上最差世界盃 「居功至偉」白禮達

2010年7月6日紀曉風 放大圖片 南非世界盃本港時間周三凌晨重燃戰火,賽事現已踏入了最後的四強階段,先有僅存的南美球隊烏拉圭對兩屆亞軍荷蘭,周四凌晨則由三屆冠軍德國火併頂頭大熱西班牙。本來世界盃愈近決賽,可觀性只會有增無減,但偏偏今屆賽事愈近尾聲,戲碼卻愈叫人大失所望,主因之一,是多個巨星級球員毫無表現,加上多支傳統勁旅爆冷出局,令世界盃變得星光暗淡,吸引力自然大減。世界盃行將落幕,雖然今屆賽事劣評如潮,但國際足協缺乏外間監管,故「掌門人」白禮達根本不會因此揹上黑鑊,反而他已積極尋求連任,務求繼續能做其「大獨裁者」。...
read more...

笑林良禽.論民主黨

2010年7月6日 練乙錚 特區政府通過了一個西環本以為「完全沒必要修改」而萬萬沒想到最後中央修改了的政改方案;主理憲制事務的局長因此有點得志忘形,左右開弓不論友敵都恥罵一番,更狠批公民黨人蠢得不懂得「擇木而棲」的大道理。但這位局長缺了點文化修養:這話哪有拿來攻擊別人用的?罵人家不懂,當然就是自己懂了。不過,那也是挺對的;便是在官場裏,從d九到良禽,有些人半輩子沒走通,有些人則一步到位,分別很大,就不僅僅是文化修養問題了。閒話休說。政改方案通過之後,民主派內訌加劇,人人鬱鬱不樂,無論哪一方都不大好過;看來,要適應客觀新形勢,彼此心理上還得多捱一陣子。筆者說過,五區公投之後,政治板塊大挪移,民主派各政黨在光譜上的定位拉開,合理化了。短期而言,兄弟鬩墻令親痛仇快,民主運動的質和量都因此有失,但定位合理化所蘊含的效率提高,在中、長期能轉化為取得新支持者的動力,卻更值得重視。其實,政治板塊挪移,目前還有空間,過程完成之後,泛民整體將有更優陣勢,儘管在過程中,三黨支持者數目將重新分配。對此,筆者有下列愚見:(一)民主黨還應繼續向中間移動、變身,成為一個除了在六四事件和二十三條立法二問題上堅定不搖、其他一切議題立場覆蓋自由黨和民建聯右翼的溫和政黨,有一定原則地和政府在更多方面合作,爭取部分成員進入建制,各自從體制較深層發揮力量;(二)社民連應留在激進位置,但隨著支持者數量增長,不應佔據最激點,要留出空間讓其他更激進人士特別是年輕人進場創造性地參政;(三)公民黨在參與比較激進的五區公投之後,應作逆向微調,定位在未來的民、社兩黨之間,成為意念上激進地捍衛普世價值(憲政、法治、民主、自由)的溫和行動派,能夠和其他兩黨在不同的議題上靈活合作;(四)因政治板塊挪移、從各政黨游離出來的個別人士如鄭家富,以及近年不斷出現年輕政治活動家,又分散又結合,插隊三大民主黨派之間,以各自政見和獨特風格和經驗號召支持者。分裂衍生合作有此組合,泛民精英才可一字排開,在政治光譜上擺出最廣陣勢,發揮最大力量。換句話說,民主派要作最大限度分裂,才可在最大範圍合作。分裂不是分工,泛民應佔的光譜部分,其跨度之大,不可能存在高度統一的思想,只能倚靠客觀契合和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作密室交鋒、利益交換,然後同台演出,如出席飯盒會、大遊行等。泛民中人若能從這角度思考本身前途並作出合理反應,遠優於鑽牛角尖並作無止境的道德指責和反駁。上述四點須深入分析,篇幅關係,今天只講第一點,餘的明天待續。各黨的前路,以民主黨最為難走,原因主要不是得面對不少泛民群眾的質疑甚或責難,而是當一部分原來支持者投向較激進政黨之後,民主黨在人和財方面都不免有失(上周七一遊行中的表現或已說明此點),故須開動機器,從中間乃至有建制傾向的群眾當中開闢票源。中間群眾數量大,但或因性格取向平穩,或因從社會現狀中獲得較多利益,政治上比較難以鼓動,而民主黨當了泛民第一大黨多年,努力守成多於創業開拓,今後若沒有一點「重上井岡山」的精神,斷不能成事。就此點而言,激進派的確提供了必要的衝擊。正正是因為民主黨要面對此衝擊,得抖擻精神開墾中間地帶,筆者所言的「定位合理化所蘊含的效率提高」方可有望實現。開闢中間群眾比較困難,需要不少資源,民主黨在這方面比公社兩黨優勝,任務落在該黨身上,亦可謂合適。民主派現在的境況,令筆者想起阿當斯密在《原富論》中的一段有關十八世紀宗教教派競爭的論述。當時歐洲大陸第一大教是羅馬公教;...
read more...

專權獨裁:經濟特區成功要素

2010年7月6日林行止 一、七、八月合刊的《大西洋》雜誌,發表題為〈解決窮困的政治不正確指南〉的長文,為對經濟學家保爾.羅馬(P. Romer, 1955-)的訪談。筆者過去數度評介羅馬的學說,以其「新(經濟)成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有重大影響,羅馬因此被譽為九十年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介紹他創新的理論,有益有建設性。羅馬在理論上力求為窮國脫貧之餘,尚身體力行,在自己「脫貧」行有餘力後,便致力於把理論結合實踐,這是去年八月十二日筆者在這裏推介其助落後國家脫離窮籍的設想「特設城市」(chart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