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6月18日紀曉風
放大圖片
一直只聞樓梯響的3D世界盃,終於成功登陸香港,尖沙咀海運戲院將在今晚十時「公映」首場3D直播賽事,由斯洛文尼亞對美國(惟戲碼所限,至昨截稿時仍只售出少量門票),大家想一嘗「立體波」滋味,盛惠收費300大元(即是「張廿蚊」要你做十五個鐘先至搵到)。3D直播球賽年初率先於英國出現,當時只在少量酒吧中的3D電視播出,已大獲好評,今屆世界盃亦歷史性引入技術,更把賽事升級至戲院的大銀幕,一眾球迷自是期待甚殷。老紀昨日率先入場親身體驗,看到球員的一舉一動都立體地呈現眼前時,不能否認,如此欣賞球賽,實是別有一番滋味。不過,這種觀賞上的終極體驗,其實並未如外界形容般的十全十美,因為在傳統轉播球賽的拍攝方法下,立體效果反令球賽顯得不真實,加上技術所限,影像不時「鬆郁矇」,對雙眼是極大考驗。坦白講,老紀看了半場,便已決定離開。無論3D直播球賽有幾好,但明顯仍未成為新出路(加上今屆賽事入球激少,令賽事偏悶,就算3D效果亦挽救不來),或許當四年後3D電視已大行其道,這種新的觀賞模式,才有望更上一層樓。美斯的球衣在眼前飄動經過昨日傍晚四十五分鐘親身入場體驗後,老紀在此宣布,自己在今屆世界盃的3D之旅,已經可以畫上了句號。由經過一波七折到幾乎夭折後,戲院直播3D世界盃終於成事,鐳射昨聯同負責發行的橙天嘉禾宣布,落實由嘉禾海運戲院播放總共十八場的南非世界盃賽事,包括八場分組賽、三場十六強、三場八強、兩強半準決賽,以及季軍與冠軍戰,票價為300元。海運戲院由昨午開始,於網上及大堂發售分組賽的門票,而十六強至決賽賽事的門票,則於本月24日開始發售。「立體波」聽到多,但親身體會的感覺又是如何?是否真有如置身球場現場一樣?講多無謂,鐳射及橙天嘉禾昨選擇了阿根廷對南韓一仗舉辦「試播會」,邀請傳媒及嘉賓近五百人,率先體驗3D世界盃,老紀亦跟廣大球迷一樣,充滿期待入場。開波前,鐳射的行政總裁馮意清向在場嘉賓觀眾大拍心口:「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及精力去解決很多問題,現在終於可以播,更是全球第一個地方播映,之前已測試好,效果非常好,保證令大家喜出望外。」當球證場雞一響,阿、韓之戰開波,老紀戴上了那個重甸甸的立體眼鏡,一眾球員連同場邊的觀眾,還有揮舞的旗幟,以及在場邊指手畫腳的馬勒當拿,都忽然全部變得立體起來,當阿根廷球星美斯預備主射罰球前,被風吹起的球衣,當真如在眼前飄動着。可惜,立體的感覺卻是僅此而已。那個直飛向龍門的罰球,並沒有預期飛到老紀的眼前,至於以為會在身邊盤扭控球的美斯,原來仍是停留在熒幕前。為何3D球賽與3D電影,其中之觀感差別竟是如此的巨大?技術性問題極之致命箇中原因,其實與兩者之拍攝手法及製作方式不無關係。看過3D電影的都會明白,電影中立體效果最突出的部分,都是具有明顯「景深」的場景,故能產生「前景」和「後景」,令角色或物件以最立體方式呈現,此外,電影又會加上一些特效鏡頭(多是以動畫作後期加工),例如物件從電影中飛向觀眾,令人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不過,球賽跟電影始終不同,直播的足球賽事(正值世界盃期間,老紀相信平時不看球賽的人,或多或少都湊熱鬧睇過),賽事中逾半以上的時間,都以高角度鏡頭拍攝球場及球員,故「景深」有限。以阿、韓之戰為例,產生的立體效果,就是二十二名球員變成了模型公仔般,「浮」在一塊綠色的板上走來走去,而以近鏡拍攝的球員埋身肉搏及慶祝鏡頭,球員亦只是「浮得」更為立體,卻遑論有勝於置身現場之感覺。事實上,3D直播球賽更尚有一明顯技術不足,就是每當球員及皮球快速移動,影像便會變得「鬆郁矇」,這正是3D直播面對的最大困難。因為若以2D拍攝,當拍攝距離不斷大幅改變時,可以簡單以變焦處理,但在3D拍攝上,因為要利用兩組拍攝鏡頭的輕微差異來製造出立體感,故兩支拍攝鏡頭相隔的距離,就成了當中的關鍵,當皮球離開了立體拍攝範圍,就會出現「鬆郁矇」的疊影,拍攝電影時,導演大可叫聲「cut」,停機去調校鏡頭距離,但在直播中就只能以電腦即時修正,惟效果始終較差。老紀不能否認,在戲院看有3D效果的世界盃,確是全新的體驗,無疑值得抱貪新鮮心態入場,但由於技術仍未成熟,若要成為未來轉播主流,明顯未到火候。至於四年後的世界盃,3D直播絕對是必備一環,當3D電視大行其道,到時大家要看「立體波」,應該已經不須再去戲院,更希望不用再戴眼鏡兼感到頭暈暈。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