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林行止
在建制派多方阻撓下,「五子」囊括八成選票,雖然整體投票率只得百分之十七強,但是高票當選仍足以展示一些不甘淪為沉默多數者的政治傾向及其對民主步伐的期許,這是口口聲聲要凝聚共識共建和諧社會的有關當局不可視而不見的現實。
士別不足半年,「回朝」五子經歷了志同道不合式的「背叛」、擺明欺壓的刻意排擠,以後他們擔綱反派的反斗行徑必將不絕,就是這回「誓」回議會,會否加插一節宣洩烏氣的「大封相」,令議會出現短暫性「懸峙」,也非群眾大感意外的插曲。
不必諱言,衝着《二○一○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下稱《產生辦法建議》)而「總辭」的五位議員全部「歸隊」,在此關係香港政治前途的立法上,他們難免會理直氣壯、咄咄逼人,但切勿太露鋒芒,以至令人難以相處;他們應和那些於補選選情告急時不伸援手不肯站上同一陣線的其他泛民議員摒棄前嫌,再度聯手,建制派才不能予取予携(但仍有「巧取豪奪」的機會)。這是一場硬碰硬的言文鬥爭。
昨天行政會議例會後,數名行會成員如召集人梁振英及非官方成員張炳良、胡紅玉和夏佳理等會見記者,發表支持「政改方案」(?)的意見,並說「通過政府的方案,只有好處,沒有一點壞處」。筆者今天且就「一點壞處」作些議論。
立法會經過精心設計的投票機制,對未必附和政府提案的所謂反對派十分不利,這個死結一日不解,他們只有採取「裏外呼應」的策略,即在議會之內全力以赴地爭取;議會以外則集結群眾上街聲援。數據告訴大家「補選」並不成功(數字如此低落難與「公投」相提並論!),但補選結果只會令「公社聯」及其同路人鬥志愈堅鬥意愈盛,假使建制派在無法可想之下使出如「主席辭職投票」的旁門左道招數,形勢—立法會內外的—只會更惡劣!
在港英未放權、香港「有自由無民主」時期,筆者於八四年八、九月間寫過〈精英諮詢是最適合香港的政制〉的系列長文(見本報出版的《香港前途問題的設想與事實》及台北遠景社的《賦歸風雨》),述說西方民主政制的演變,對一人一票制度有所懷疑(經濟學大家如有「資產階級馬克思」別稱的巴列圖〔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