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希臘精神」今非昔比 南非股滙魅力遜金

2010年6月15日畢老林 畢者推介■每屆世界盃,三十二支球隊中總有三十一隊的擁躉失望而回,雖然美國人對足球的興趣不大,但美股卻是球迷情緒的寒暑表。研究部在25頁解構世界盃與美股之間的關係。■面對近日股市大幅波動,牛熊論戰又再度熾熱起來。綜觀一眾精明投資者對後市的看法,現階段趁低吸納還是保留實力,視乎閣下在乎「平與貴」還是「生與死」。詳見29頁「財經觀察」 。■BP漏油事件,令人深思政府如何處理負面界外效應(negative externalities)。既然漏油事件與金融危機一樣「累街坊」,何以漏油善後工作卻要BP一力承擔?詳見38頁「THE...
read more...

郭台銘三辣條件港設廠 董建華尊重文官避一劫

2010年6月15日紀曉風 放大圖片 今年至今發生過「十二跳」的富士康集團,隨着大幅增加員工薪酬,風波似乎暫告平息。卻原來,這間被稱為「血汗工廠」的台資企業,約十年前曾向香港政府叩門,希望配合時任特首董建華大搞高新科技產業,來港設廠。但富士康大老闆郭台銘開出的條件實在太過苛刻,既要港府提供大幅土地,亦要免繳稅,更要輸入廉價外勞,令當時主事的政策局官員覺得,如果接受這「不平等條約」,就會犧牲香港本身的核心價值。因此,即使董建華極想成事,仍在「您的公僕」堅決反對的情況下不了了之。如今看來,可謂「避過一劫」、「執番身彩」。「文官制度」和「法律制度」從前是、現在是、將來更加必須是頂住香港的兩大支柱。可惜,隨着釋法、釋法、再釋法,以至隨着高官問責制的粉墨登場,這兩大支柱就愈來愈似赤柱和圓洲角那兩棵樹,樹幹早已遭蛀空,一遇急風驟雨,即有倒塌之虞。變相在港開闢「台灣租界」富士康集團在80年代末開始由台灣向大陸發展,首先在深圳地區建廠,慢慢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地區加建廠房,聘用的工人多達六十萬人。這個版圖拓展藍圖,原來亦曾經涵蓋香港。據悉,早於2001年,當時行政長官董建華希望大搞科技產業,吸引了富士康有興趣在港設廠。先讓大家回顧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董建華扭轉港英時代積極不干預的思維,而希望大力發展各類產業,回歸後幾年港府便已籌備發展數碼港、科學園等項目,其他大計還有申辦亞運會、興建迪士尼樂園、搞中藥港、鮮花港、漁人碼頭,等等。但香港人對這些構想,反應並不積極。可靠消息透露,富士康看準香港有良好制度、基礎建設、資訊流通等優勢,而且當時科網熱潮減退,希望配合港府想搞高新科技。不過富士康開出的條件甚「辣」,大致有三大要求:第一是要求港府撥出大量免租土地,聞說一開口就要四十多公頃,面積相當於一個西九文化區,或兩個半維多利亞公園,以至差不多等於整個大埔工業邨。除土地支援外,富士康亦要求免繳交利得稅,另外更要求港府容許該企業,毋須遵守香港輸入外勞相關的法例和政策,容許輸入外地勞工,例如內地的廉價勞工。富士康當向港府官員保證,如果可以享有上述政策優惠,將會在香港投資數十億美元。對於這宗「大生意」,老紀聽聞董建華其實也「心郁郁」,覺得是郭台銘的高新科技藍圖中一隻重要的棋子,雖然短期內香港要付出好多,但長遠若能讓香港辦好高新科技這個高增值的產業,對香港的經濟長遠利多於害;而且亦擴大香港的產業結構,不只是發展金融及服務業。不過,有份傾這單生意那班AO就不只對計劃有極大保留,甚至非常反對。當時相關的政策局官員認為,這計劃根本就是「割地賠款」,該企業提出的要求都是政府為其度身訂造,供地、免稅,根本就是拿香港的珍貴資源給他們做生意。特別是容許富士康輸入廉價外勞,無論對本港工商界還是勞工界,都不會接受,而且政府也不能保證富士康不會在香港設立另一所「血汗工廠」。堅決捍衞核心價值官員相信,要滿足富士康的要求,將會嚴重影響香港本身的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包括決策依據制度,避免人治色彩,施政要公平和透明,不向某些行業甚至某個企業作出政策傾斜等。所以,在政策局官員極力反對下,富士康進軍香港的構思就不了了之,後來惟有繼續發展大陸的生產規模,並於2005年在香港上市,視香港為集資平台。老紀相信,香港對富士康打算設生產線而言,相當具吸引力。與內地法制、文化不同,香港是廉潔、公平的社會,投資環境開放及具透明度。可幸香港還有一套港英時期留下來的文官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是重視正當程序(due...
read more...

擺放孫氏銅像劉校長為何前恭後倨?

2010年6月15日練乙錚 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因推卻在校園擺放孫中山先生銅像,再陷政治風波。比起民主女神像事件,此次內情較為曲折,更值得留意,我們或可從中了解劉校長說的「政治中立」的涵義,從而更明白他的辦學理念。劉氏榮休在即,然溫故知新,亦有助社會人士對後來者形成合理期望。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劉校長去年年底主動向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女士提出要求,在中大校園擺放一座由她提供的孫先生銅像,並答應於今年二月底,後者到中大演講時舉行豎立儀式。但銅像運到之後,劉校長卻一拖再拖,先是不無牽強地告訴孫女士在選址、安全等問題上仍有待討論,然後又告訴她說願意「賠償損失」,似乎暗示要退出協議,後來更乾脆把擺放銅像的事推得一乾二淨:由下一任校長「全權解決」。 如此前恭後倨,乍看令人費解,其實...
read more...

「長期」便在眼前 美債不宜久持

2010年6月15日林行止 一、以鑄造「中美利加」一詞而廣為象牙塔外讀者熟悉的英國史學家富格遜,去月中旬在美國的彼德遜學社發表題為〈金融危機與帝國崩潰〉的演說(可於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同名網站免費下載);這位對金融史研究有成的哈佛教授,認為希臘瀕臨破產,展示的不僅僅是「歐豬四國」(Pigs,並未「從俗」加入愛爾蘭而成Piigs)經濟脆弱金融風雨飄搖,而且暴露了發達富國(developed world)已處於經濟危機邊緣。正如投行貝思登倒閉是金融海嘯的先兆,希臘實際上破產預示西方金融世界進入了難以挽救的死局。這種泛泛之論並無新意,但富格遜認為迄今為止獲投資者視為最可靠的美國政府債券,其「安全性」與一九四一年的珍珠港相若,便屬石破天驚之言,此說意味美債極之脆弱,稍有「意外」(比如大債主出其不意拋售)便全盤落索。值得大家特別注意的是,歷史上金融危機的出現都是突如其來,絕非「循序漸進」(gradual),是沒有循環軌迹可尋的。公共財政危機浮現,富格遜認為與政府的可信性有正比關係,作為債務人,債務發行國國家政治不安定政府不可靠,意味當局不易從徵新稅或提高舊稅稅率上增加歲入,支付債券利息遲早出現困難,在這種情形下,再向市場發新債集資的手續費和孳息,同樣高得令發行者難以負擔。希臘國債孳息高達十四五厘,傳達了投資市場看淡希臘政經前景並預期其無力支付利息遑論贖回本金的訊息,從此角度看,希臘宣布破產(歐盟無可選擇出手打救是另一回事),是理當如此的。南歐小國希臘有事,何以不只禍延「歐豬」而是富國亦受波及?道理很簡單,此為所謂「富國」莫不因為長年(起碼是過去三十餘年)「先使未來沒有的錢」而負巨債,實際上已成債主臨門的窮國。富格遜引述國際清結銀行(BIS)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資料,顯示經「循環調整」(cyclically-adjusted)後希臘的資產負債表是負GDP百分之六,而英國和美國分別達負百分之六點八及負百分之七點三,財政狀況比希臘還不如,她們所以尚未「出事」,皆因政治穩定其貨幣仍為市場接受,意味其政府信譽尚未破產有以致之。如何把債務減降至IMF認為安全水平的GDP百分之六十(IMF的目標年是二○三○),辦法眾所周知,這是裁削公共開支或加稅(雙管齊下當然最有效),但在當前及可見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下,減公共開支和加稅均會引起「受害者」強力反抗—前者會驅使受薪階級上街,後者固會令走私更猖獗,同時使富裕階級千方百計避稅逃稅以至一走了之落籍稅務「天堂」,結果增加歲入的希望落空。二、在「先使未來錢」哲學的影響下,美國人成為「大花筒」,但富格遜看出另一項刺激美國人不顧一切不事儲蓄盡情消費的原因,此為七十年代通脹肆虐打破了「節儉是美德」的傳統(這是尼克遜總統片面取消金本位種下的禍根)。非常明顯,通脹尤其是惡性通脹吃掉債權人的半生積蓄(大家還記得債券有「資金充公證書」的代號嗎?)而債務人坐享其成盡得其惠(還債時資金的購買力比借入時大降),這種切膚教訓,促使人們不再儲蓄,消費者不惜借完再借、按上加按,用「未來沒有的錢」,行街購物至死方休……。按照常理,遏制這種花錢如流水風氣的辦法,莫如釜底抽薪,把利率提高至通脹率之上(如此儲蓄及債券才有實際收入),這種人人知道的道理,何以債務國不行之?答案亦是人所共知,因為這樣做使最大債務人—政府不勝負荷,而利率「偏低」有鼓勵投資炒熱金融市場營造「金錢幻覺」、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促進投資令政府歲入上升的作用,因此負利率不變,等於政府鼓勵人民消費。美國財政部五月初呈交國會的報告,顯示現年度政府總負債十三萬六千億(美元.下同),「如無意外」,至二○一五年將達十九萬六千億(期內負債GDP比率由百分之九十三增至百分之一百零二);而私人(包括退休基金)及主權投資者(包括中國及日本等)去年持有的美債為七萬五千億,預期今年增至九萬一千億,在這種情形下,債權人的資金真是「凍過水」(危危乎)!目前美國支付國債孳息的數額約為GDP百分之八,國際清結銀行估計至二○四○年達百分之二十,這等於是年聯邦政府的全部稅收都用為支付孳息!如此看來,除了大減政府開支,美國並無他法度過財政難關,但美國當前失業率近百分之十,加上醫療改革額外開銷以千億計,而海外還有兩場沒完沒了的熱戰,在這種條件下,美國政府如何削減公共開支?三、美國能否通過加稅以實庫房?理論可行惟實際上不可行。一九七四年提出「拉發曲線」而受知於列根總統的經濟學家拉發(A....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