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五億探長呂樂撒手 貪官幽靈飄蕩神州

2010年5月21日紀曉風 放大圖片 「我一係唔貪,要貪我就要貪夠一億!」這句在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的對白,正是反映前總華探長呂樂的心態。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貪官,據報上周已與世長辭,終年90歲。不過,實情是呂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收授利益得來款項,不是1億,而是五億元,可謂超額完成。可幸,廉政公署成立三十六年,這類無法無天的貪污情況,或無可能再有機會出現。不過,在內地,經濟急速增長加上法制未及配合下,貪污賄賂情況無日無之,隨時都會爆出呂樂這類貪官。歷史在重演,這個炎黃國度,恐怕正是貪官的樂土。位不高、權極重十九年前劉德華主演的《五億探長雷洛傳》,到今天仍然有好多人記得,但「雷洛」這個名字並非真名,其實是電影製作人向氏兄弟曾到台灣親自訪問呂樂,獲得對方願意拍攝,但條件是不能用真名,所以製作人才以讀音相似的名字代替。有「五億探長」之稱而一直被通緝的呂樂,據報道稱,上周已在加拿大去世,家屬昨日低調地在大溫地區一個僻靜的地點舉行告別儀式。這位年屆九旬的老人,晚年在台灣敦化南路豪宅定居,過着簡樸的生活。由於台灣和香港沒有引渡協議,儘管他被廉政公署通緝多年,但他在台灣屬於合法定居。後來,有傳媒暴露了他在台灣的行蹤,遂再轉往溫哥華定居。呂樂是香港四大總華探長之一(另外三人是顏雄、韓森及藍剛),在長洲長大,於1940年加入警隊,由軍裝警員做起,1958年當上新界區的總華探長,翌年更擔任港島及九龍區總華探長,月薪大約1000元。當年的警務處將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劃分為三個警區,在每個警區內設立一個「總探長」的職位,旗下有「探長」負責偵查罪案,因為很多外籍高級警務人員都不諳中文,需要依靠他們查案,所以不少擔任這些職位的華籍警務人員甚為吃得開。總華探長相當於沙展而已,在警隊裏職位不算高,卻權傾一時,控制了全港黃賭毒的貪賄利益,有時連警務處長也得看他的臉色。因為,他們能夠成為不懂英文的普羅大眾,與外籍警官之間的橋樑,令他們「位不高」但「權重」,造就出龐大的貪污機會。呂樂在當上總華探長沒幾年,在香港無人不識,縱橫黑白兩道,可謂呼風喚雨,有傳六、七十年代的一代毒梟「跛豪」吳錫豪亦千方百計想巴結他。他晚年曾接受傳媒訪問亦指出,當時四大黑幫都要給他面子,他一出聲要破案,黑幫就會交人,就連警務處長亦要「畀面」他,若新任外籍處長不拜候他,他便放鬆破案工作來「回應」。香港史上最久通緝犯呂樂的家產亦迅速累積,單是買樓便動用了300多萬元,包括筲箕灣道299號全幢大廈,這批物業如果今天仍持有,價值已超過10億港元。他從各方收受利益,竟然得來5億元的財富。1968年,只得48歲的呂樂「急流勇退」,申請提早退休享受退休生活。但好景不常,由於警隊貪污風氣太嚴重,港督決定在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呂樂成為頭號通緝犯。他眼見形勢不妙,與其他探長一樣想盡辦法潛逃海外,便帶同妻子及八名子女一家人慌忙移居加拿大,在1979年再定居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所公寓豪宅。直至現在,廉署仍然通緝呂樂,是香港史上最長期的通緝犯。雖然他在台灣安居,但在香港仍然遺下大量資產,不過早已被廉署凍結,到八十年代中物業才陸續被解凍,由港府代為出售,款項由政府及呂樂家人共同管理。其實五、六十年代,內地逃難來港的人數眾多,令香港人口急速膨脹,經濟亦發展迅速,但許多制度未及迎合社會轉變,例如人口管理、法治精神等,助長了貪污歪風,市民為了維持生計,有人用「走後門」的方法,動輒給與執法人員「茶錢」,執法人員亦巧立各種名目收取利益,基本上賄賂已成為市民「基本生活環節」,慢慢成為社會一個超級毒瘤。事實上,《歲月神偷》刻劃的貪污現象,根本就是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香港,勝在有ICAC」,自從廉署成立後,相信幾乎無可能再出現另一個呂樂,但反觀內地,雖然國家反貪污賄賂總局在十五年前成立,但在經濟急速增長,加上法制未及配合下,貪污賄賂情況仍然無日無之,特別是偏遠地區。類似呂樂這類貪官,或許已經出現在中華人民當中,看何時才會恍如群鬼出動而已。 ...
read more...

已確認牛轉熊?

2010年5月21日信研Dashboard信報研究部 ● 市場寬度:股價高於50天線比例跌至13.7%,超賣比例升穿70%,升市結構已被破壞,仍揸貨的投資者應把握每次反彈減持。【圖1】 放大圖片 ● 行業表現:恒指跌至8個月新低收市,除電訊、銀行及石化外,22個行業全報跌。早前表現較堅挺的醫療板塊繼續成拋售對象,跌幅逾4%。● 百大市值表:96隻股份低於50天線,72隻股價下跌。排名上升較多股份多為指數成分股,博超賣反彈用指數ETF較安全。● 異動股:20隻異動股中,有16隻跟隨大市回落。逆市微升的昆侖能源(135)已連續兩日於異動股之列。● 推薦名單:...
read more...

余若薇要多謝曾蔭權

行政長官出其不意地邀請了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公開電視辯論,隨即引來政圈一番哄動。有民主派同路人百思不得其解,問「為什麼曾蔭權要抬舉余若薇?」 抬舉者,是因為在一眾黨派之中為什麼曾蔭權千揀萬揀,卻偏偏揀中余若薇,而不是立法會內最大的「反對黨」民主黨,此舉其實是無端端把余若薇變成為一眾民主派之首,可與曾蔭權在平等的平台上辯論,把公民黨暗暗地抬了一把。看余若薇昨天在記者會上笑得多麼燦爛,便可以知道能夠獲邀辯論是肯定,可見未辯論已是贏家。難怪政圈中人不明白曾蔭權以至整個特區政府為何要「曲線討好公民黨、要擦公民黨鞋」! 近期世界政治潮流似乎興起辯論。早前有英國三黨黨魁辯論,然後有台灣總統馬英九與民進黨蔡英文辯論,根據台灣聯合報在辯論過後的調查顯示,四成二觀眾認為馬英九表現較佳,認為蔡英文勝的則有三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