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衰退.裁員.創業

2010年6月22日

信報研究部








聯儲局主席貝南奇6月9日與美國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答問時表示,美國經濟將持續復蘇,但步伐不會太強勁,而失業率未來一段時間將維持在高水平。就業不足,經濟復蘇即欠缺動力,美國Ewing Marion Kauffman基金會去年已鼓勵私人創業,徹底改善高失業率。


美國第二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Ray Dalio去年6月分析,「這次經濟衰退的成因源於信貸膨脹也就是高槓桿造成債務危機……踏入去槓桿化經濟階段,信貸市場須由消費市場去「解凍」,要放心消費則必須要有穩定入息,而一份固定工作便是穩定收入的最佳保障……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失業率反而變成領先指標。」而美國今年6月4日發表的數字顯示,5月份失業率由4月的9.9%下降至9.7%;但6月17日商務部公布,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連跌三星期後,截至6月11日一周增加12,000人至472,000人的一個月以來最高,反映就業市場復蘇基礎仍未穩固。

經濟不景時創業

美國企業家兼慈善家Ewing Marion Kauffman(1916-1993)於1966年成立的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非牟利基金會,宗旨是贊助青少年教育和推廣企業家精神,通過創業製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至今已成為美國最大型的資助企業基金會,資產達20億美元。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觸發的金融海嘯,美國企業裁員、倒閉幾乎無日無之,失業率急速上升;2009年6月,Kauffman基金會的Dane Stangler(DS)在美國經濟一片愁雲慘霧之際,發表了傳承基金會精神的「經濟前景就在眼前」(The Economic Future Just Happened)的報告。

DS不諱言,美國面對着1981-82年經濟衰退甚至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惡劣的境況,但經濟衰退和熊市雖然會即時令整體商業結構收縮,然而,據美國 Census Bureau普查數字,經濟不景對企業擴充(例如沃爾瑪增設分店或企業分拆)及公司創建(firm births)卻沒有顯著負面作用,1990-91年和2001-02年兩次衰退初期,新註冊公司數目雖然下跌,但不過幾年後創業數字已超越衰退之前【圖1】;公司擴充營業方面也出現類似走勢,1980、1981-82及1990-91年三次衰退令企業縮減規模,隨着經濟復蘇,新增公司數目亦勝從前,2001年經濟衰退期間甚至有企業逆市擴充。

DS從《財富》500(Fortune 500,收錄美國最大型企業)企業的成立日期和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為經濟周期定義的資料發現,名列2009年《財富》500的其中256家企業,都是1929年後的經濟衰退期間成立,百分率逾52%(由於500家企其中12家的成立日期未能確定,DS以488家企業為計算基礎);根據NBER可追溯再早期資料更顯示,有兩家名列《財富》500的企業在1837年(當年聯邦政府銀行發牌制度寬鬆,大量質素不及格的銀行湧現,其後導致金融大恐慌)創辦。






放大圖片




發揮企業家精神

至於Inc.月刊每年公布的Inc.500(收錄美國增長最快的企業)則顯示,在1985年提供創辦日期的372家企業,26%在衰退期間創立,在熊市開業的有41%;至於2008年Inc.500所有企業都公布創業日子,在經濟衰退和熊市註冊的企業分別佔17%和31%。換言之,美國超過半數最大型企業以及接近五成增長最快的企業在經濟不景時誕生,即使加上1920-1950年代發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特殊因素以致開業公司急跌【圖2】,也不影響經濟不景的平均創業數字。





放大圖片




DS又將1977-2005年擴充公司與《財富》創業公司的數據並列【圖3】,但找不出兩者有何直接關係,即是說創業成功並不保證公司會順利壯大繼而躋身《財富》500,或者某個年份開業特別「吉利」,畢竟,一間公司能否長期經營仍須接受經濟環境轉變的考驗;DS以五年為期繪製新公司的存活曲線【圖4】發現,新公司成立後首兩年的淘汰率最高,若能安然度過平均兩年的經濟衰退期,公司可望平穩發展。就連《財富》500的歷史也是一頁頁逆市奮鬥成功的故事,雖然名列《財富》500的企業都具一定規模,但美國每個經濟盛衰周期都風高浪急,2009年《財富》500排第194位、1930年創辦的FirstEnergy由7間不同公司合併而成,第365位的MeadWestvaco今天的「相貌」與其1846年註冊時也已改頭換面,顯見大型企業亦須因應經濟環境與時並進發揮企業家精神轉型。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1960和1980年代是美國經濟企業家精神復興的兩個年代,2009年《財富》500不少公司都是上述年代經濟衰退期間成立【圖5】,犖犖大者有Quest Diagnostics(1967)、Intel(1968)、Advanced Micro Devices(1969)、Charles Schwab(1971)、Microsoft(1975)、Home Depot(1978)、Micron Technology(1978);新生商企有Amgen(1980)、Dell(1984)、Cisco(1984)、Staples(1986)以及革新企業Valero Energy(1980)、Verizon(1983)、Capital One(1988) Express Scripts(1986)等。





放大圖片




吸納人才為己用

事實上,圖5顯示《財富》500超過半數公司都在經濟衰退或熊市期間開業;而Inc.500名單公司平均「年齡」只是6到7歲,則顯示不少在2001年左右成立的「少壯公司」以四位數字的驚人速度增長,由此可以推論精明企業家不會被經濟不景嚇倒,反而利用市場競爭較弱時乘機大展鴻圖,吸納因經濟收縮而遭裁員的人才為己用。

DS因此指出,儘管新公司的命運難以逆料,但個人創業或企業擴張對整體經濟最積極的作用是創造職位【圖6】;其次,初時毫不起眼但具創意的小公司,日後可能引領經濟轉型或者成為舉足輕重的巨企,就如2008年以來新成立的幾十萬間公司,很多會失敗告終,但難保其中少數在2020或2030年名登《財富》500,或者短短幾年即列入Inc.500。





放大圖片





DS總結指出,經濟衰退無疑令人神傷,企業大幅裁員往往成為頭條新聞,沒有人會注意數十間只得三幾個職員的小公司悄悄地誕生,然而,每一代新經濟的建立都少不得這種面對逆境自力更生的企業家精神。

策劃 信報研究部

撰文 徐天任




Digg Google Bookmarks reddit Mixx StumbleUpon Technorati Yahoo! Buzz DesignFloat Delicious BlinkList Furl

0 意見: on "衰退.裁員.創業"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