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管理投資的原則

2010年5月25日

信報研究部



Ray Dalio創立Bridgewater Associates時只是年僅25歲的小伙子,Bridgewater在他三十多年努力經營下,目前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對沖基金公司之一,而Dalio亦成為今年《福布斯》的頭300大富豪榜。Dalio的成功秘訣或可從他剛公開的八十多頁《原則》(PRINCIPLES)一窺全豹。




Ray Dalio以40億美元財富名列《福布斯》2010年第212位富豪,而他1975年創辦並親自出任經理的Bridgewater Associates則以800億美元資產成為美國第二大對沖基金。Dalio將Bridgewater由一間不為人注意的小公司變成國際赫赫有名的大型對沖基金,其成功絕非倖致,Dalio的投資本領從Bridgewater的旗艦對沖基金Pure Alpha業績可見一斑,截至2009年的18年以來,經歷了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和科網股泡沫爆破,再加上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Pure Alpha平均每年回報仍高達15%(未扣費用),即使金融海嘯肆虐令70%對沖基金平均損失18%的2008年,Pure Alpha的兩種基金Pure Alpha 1扣除費用後淨回報達8.7%,而Pure Alpha 2更取得9.4%淨回報。

Pure Alpha多年維持投資高回報並不是因為幸運之神的眷顧,其實Dalio可能是最早描述經濟出現通縮(deflationary)和去槓桿化(deleveraging)進程的投資專家。《財富》雜誌2009年3月有關Dalio一篇報道揭露,不知道是由於科網股泡沫的啓發還是個人多年市場經驗沉澱的靈機一觸,Dalio在2001年率領他的投資團隊設計一套測量衰退(depression gauge)的電腦模式,方法是蒐集1930年代以來所有影響經濟環境的資料,去蕪存菁逐項資料輸入Bridgewater的電腦系統,目的是偵察經濟體系會不會發生去槓桿化的情況,以便及早因應市場風險調整基金投資組合。就在雷曼兄弟倒閉後兩個星期的2008年9月30日,Bridgewater電腦系統發出警號,其後美國果然如火如荼去槓桿化。

世間萬物皆有原則

Dalio在哈佛考取MBA後曾在花旗集團前行政總裁Sandy Weill是老闆之一的Hayden Stone任職,一年後開設投資顧問業務,Dalio當時已習慣記錄每次的投資決定準則,Bridgewater的成就觸發Dalio想到需要制定一個讓公司長遠追隨的價值系統(value system),Dalio認為,特定的問題只有狹窄的單一答案,但「原則」卻具有於類同情況可以重複引用的參考價值,一份85頁、概述295項原則連同67條補充腳注、主要為Bridgewater僱員而作的第六次修訂版管理《原則》(PRINCIPLES)於焉今年5月面世。

Dalio強調,《原則》是他深思熟慮而且經得起長期考驗之作,無論Bridgewater和他個人的成功都是遵循《原則》的結果。他指出,世間萬物都有其本身需要遵從的一套原則,例如滑雪有滑雪的原則、做父母有家長的原則、企業管理有管理的原則、投資有投資的原則等,Dalio表示,他一直希望將投資心得寫出一套原則,但認為管理原則是目前Bridgewater更迫切所需,而管理原則又是他所奉行的人生最根本原則的延伸,特別在爭取達到目標(goal)過程所涉及的理念,與投資原則不無一脈相通之處。

Dalio自稱是超級現實主義者(hyperrealist),現實的意思是世間萬物萬事所各自依循運行的自然法則,當中牽涉到類似因果關係,例如某人做了一件事X,包括物理、經濟和心理的法則會引致後果Y的出現,Dalio重申,每個人需要深切了解和接受與現實融和才會順利達致所追求的目標。而個人或機構的潛能要得到盡情發揮,必須認識原則的價值以及實現目標的進程中去適應(adaptation)原則,正如達爾文(Darwin)說的「最強壯的物種不能生存,最機靈的物種也不能生存,只有適者生存(It's not the strongest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intelligent, but those most able to adapt)」的道理,而Dalio的好與壞準則就是實現目標進程時個人面對客觀環境的反應。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人生不斷面對選擇和追求理想目標,Dalio相信成功的人生是由現實(reality)、夢想(dreams,不脫離現實的目標)加上實現目標的毅力和決心(determination)組成,而主導夢想能否實現取決於奮鬥過程的五項與能力無關的個人取態【圖】。Dalio指出,實現夢想的第一個障礙是只顧表面風光的計劃,而且自以為掌握一切達標所需的知識,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弱點,但現實是沒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原則》第26項);反之那些承認自己力有不逮的人,他們會實現夢想的進程中虛心學習克服困難的知識。仿似《孟子》主張「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各種磨練,Dalio也認為大自然的基本法則是推動人們發揮本身的極限,而這個向極限提升的過程是痛苦但同時是自我強化的機會,成功與失敗的分別在於前者積極面對考驗(《原則》第29項)而後者選擇逃避而已(《原則》第30項)。因此,Dalio將進步(progress)與痛苦(pain)和個人反應(reflection)列作等式。

Dalio又提到,從邁向目標的第一步便要對各種後續的重要效果作出周詳考慮,一般人往往偏重於眼前的後果而忽略了長遠利益,例如做運動即時會引起身體痠痛和消耗時間而令人卻步,但堅持運動的長遠效益是得到健康體魄;又例如美味食物可以滿足食慾但長期暴食對身體的壞處等等,人生或者理想目標充滿五光十色的誘惑,成敗關鍵視乎能否不為所誘認定目標前進。最後,Dalio警告說,諉過於人是要不得的,遇到挫折或失敗便推卸責任不但是愚蠢的行徑,而且使人喪失重新振奮克服困難的雄心,他一再提醒說,不要忘記大自然時刻不停對成功者進行考驗。

Dalio總結指出,任何一位成功人士都會犯錯,因此成功達到目標主要障礙並不是個人能力而是自我意識(ego)的情緒作用。

Dalio《原則》.二之一

策劃 信報研究部

撰文 徐天任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read more...

公投逼出大辯論 三黨布局更合理

2010年5月25日

練乙錚






五區公投剛過,政制博弈加速進入高潮。一些人看了投票數字,認為公社兩黨果然自討沒趣,勞民傷財成為眾矢之的,故當曾蔭權迅速宣布邀請公民黨余若薇辯論政改方案之後,大惑不解,當權派之中甚至有人懷疑他是否心懷不軌,暗地裏要替明顯受了重傷的民主激進派輸血。實情是,曾這回不蠢,反而是那些陰謀論者無腦,忘了「五十萬」之數乃近年香港大政治之大忌,董建華不幸因之下台;有此殷鑒,曾特首於公投翌日讀了投票數字,得知五子得票剛好五十萬多一點點,哪能不大驚失色?能夠號召這些人規規矩矩出來投這次事先知道「必輸」的悶票,當然可以在政改關鍵時刻再把這些人請出來轟轟烈烈地上街,那曾蔭權就完了。

余若薇一等斯文夠身份

所以,曾必須急謀對策,結果,他想出了搞公開辯論這個主意;但是,要麼不辯論,要辯論便得找公社兩黨中人作對手,給激進派一點面子示好,若是到了危急之際,也許可以多一個彎轉。既然如此,余若薇便是首選,因為她一等斯文、夠身份,兼且萬一曾特首在激辯中輸了,還可以推說好男不與女纏,紳士風度一番下台也好看些。大家想想,曾是不是很聰明?

曾蔭權要向公社兩黨示好的方法很多,為什麼偏偏選擇辯論呢?原因顯然有好幾個,頭一個當然是看見前不久台灣馬英九搞「雙英會」十分叫好,在香港照辦煮碗不會錯,既討好激進派,其他民主派不會反感,中間人士也會認為曾夠開明;保皇派不高興沒關係,反正此輩現在並非關鍵。況且,「雙英會」有歷史意義,不排除曾也在考慮身後之名;做中國人的政治領袖,縱不能民主,若然稱得上開明,也很不錯。退一步想,當年競選之際曾經誇下海口,現在主動提出公開在七百萬市民面前與對手辯論,起碼算是「玩了鋪勁」(哪怕當時的語氣像是要推進民主,而現在要做的是拒絕改革要求,以圖拖慢政改)。

除了這些現實原因之外,筆者認為還有一個較深層的個人原因,那就是曾蔭權的「華仁仔」因素。華仁書院辦學嚴謹,但風氣自由,若有學生言行出位出格,只要不是大逆不道,學校也聽之由之;課外活動林林總總,最吸引高材生的,就是它的辯論隊。本來,學校廣設辯論隊,是議會民主國家才有,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遺風之下,一些學校也搞辯論活動;極權國家當然不來這套,領袖說話「一句頂一萬句」,哪容你青年學生或學會駁嘴?中國內地的一些優質學校,也是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有辯論隊的。

華仁很重視此活動,每有辯論,校方都有神甫前來觀戰,之後更會在其他神甫老師之間評頭品足,表現出色的學生獲另眼相看。影響所及,據說華仁的畢業生都有個「款」,就是能言善辯, 你看李大狀、梁大狀、涂律師乃至說話不慍不火有條不紊的孫公、出名三寸不爛之舌的林D9,極富攻擊性的邵善波等,便都是華仁佳品。

恐怕無信念立場

明乎此,曾特首提出搞大辯論,絕非偶然。筆者絕不擔心他的臨場表現,只怕他還是像做學生時那樣辯論,讓他當反方便當反方,話說得刁鑽利落,心中卻無自己信念立場,「做好份工」而已,有別於精誠篤信的馬英九。

不過,文鬥好過武鬥,辯論勝於賴皮,對曾特首此舉,筆者十分讚賞。另一方面,公社兩黨兵行險着,單一議題得票五十萬而達到政治運動臨界點,不是小勝那麼簡單,爭取得與特首公開在世人面前辯論政改,便是戰利品, 筆者知道了也很高興。然而,兩黨在五區公投事上的成就,不止於逼出一個辯論;在相當一部分選民心態激進化的情況下,公投之舉成功改變、改善了整個民主陣營的布局,其過程、結果與影響都和書本理論說的一樣。筆者今天就此稍作介紹。

競爭條件底下,政黨在政治光譜上如何分布的理論,始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賀鐵令 (Harold Hotelling) 的分析,後來的皮瑞斯葛特(Edward Prescott) 更把模型動態化。

二氏的經典分析本是關於商品市場裏的產品異化和寡頭競爭,但其模型應用到分析政黨在政治光譜上如何定位、怎樣挪移,卻一樣合適。為簡單起見,假定政治光譜只有一維,標示政治改革上的立場從反動到中間到激進。這個一維假設,在香港刻下相當恰當。我們可以畫出圖一。

這是五區公投運動之前相當一段日子裏的狀況。我們還可以簡單假設,那時的選民平均分布在光譜之上。注意,當時的民主黨和公民黨的個人風格、專業背景和政治立場都很接近,選民難以分辨,兩黨之間關係相對和諧,但其實競爭是零和的,競選的時候要協調配票,有時配錯,並不理想,宜把兩者之間的距離拉開,讓選民能區分清楚而自動選擇支持。

二之一

《信報》特約評論員





放大圖片



read more...

無計可施無藥可用 西方經濟愈來愈亂

2010年5月25日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一、

簡單地說,希臘財政危機暴露了歐羅的結構性缺陷,本已百孔千瘡的歐盟地區經濟因而大受衝擊,多國財政狀況岌岌可危,歐盟各國都因多年入不敷出而累積了巨額負債,這些都是「未來沒有的錢」,如何無中生有,除了大印鈔票之外,各國尚須撙節開支、提高稅率及開徵新稅。希臘事件令各庫房空空如也的負債國醒覺若不遏制「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的壞習慣,長此下去,政府不難走上破產之途,因此「由奢入儉」成為歐盟以至世界其他財赤纍纍國家的「主流想法」。

這種趨勢,加上被要求「入儉」比如減薪削花紅裁福利的都是受薪階級,尤以中低入息者首當其衝,高收入及資本家除了有可能要付重稅(他們多半在稅務會計師協助下不必如數交稅)威脅之外,金融炒家且在亂七八糟的形勢中「混水摸魚」而大有斬獲,如此這般,令本已隱伏待發的階級矛盾突然尖銳化。過去十天八天,世界各地尤其是「重災區」歐洲各國,受薪者—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群眾—紛紛走上街頭,提出的口號「愈來愈激」,大有打倒資本主義制度之氣勢;而罷工事故此起彼落,局面混亂,政府遂陷入難以有效運作的癱瘓境地。

減財赤立竿見影的策略是大削公共開支(最新的例子是英國昨天宣布要裁減公營部門三十多萬個職位〔節省六十億鎊支出〕,為新保守黨「五百日維新」的序曲),這等於注入經濟體系的資金萎縮,「水喉缺水」,經濟呆滯,消費意欲低落,而旨在「為股東牟取最高利益」的私營部門當然見死不救,理所當然地收縮甚至暫停投資計劃,結果當然是經濟衰退,貨幣貶值,市場購買力亦如水就下,本地工業產量倒退,GDP負增長,政府總負債高於GDP(是為NGDP〔N = Negative〕),購買進口貨當然更是有心無力。這種消費萎縮循環會拖緩世界經濟增長,是不言而喻的。

希臘財危引致的經濟收縮,令去周末以來有不少論者擔心「雙底衰退」將在歐洲出現,至於其擴散幅度多大多廣,現在斷言,為時尚早;不過,去周西方主要股市波濤洶湧,跌得急升得慢,傳遞了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憂慮。傳統智慧指股市走在經濟之前(過去是一年、資訊普及後是六個月、科網時代的現在當然差距更短),跌市意味投資者對開始轉佳的經濟數據(GDP及企業盈利)又失信心。去周六CNBC公布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三十八受訪者認為道瓊斯指數會挫至五千點左右才有「支持」,看得太淡的人太多了!在筆者看來,這反證了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手上已貯存大量現金,大市因而可於現水平(一萬點)徘徊而不致急瀉。在一片跌風之中,油價拾級而下,尚有道理,以經濟放緩對能源需求減少(但油路中斷及當人們意識到經濟情況不若「末日派」想像的差,又會促致油價大幅反彈);但五穀價格之跌,便莫名其妙,因為這是基本需求,於各地「天時不正」歉收消息頻傳之際,如此跌幅,極不合理。在紙幣泛濫的年代,這類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商品,不論石油或五穀,相信很快又會進入上升循環。

二、

筆者向來主張「經濟政策貴在適時」,「一部春秋平天下」的事,在瞬息萬變的現在,絕對行不通。非常明顯,防通縮應服食凱恩斯財政政策這帖特效藥,治通脹則非用佛利民的貨幣政策不為功;本報五月十七日譯刊《金融時報》訪問「末日博士」魯賓年的長文,他不亦說凱恩斯和奧地利學派的理論要交替使用?

魯賓年沒有說出的是,凱恩斯和奧國學派(讀者比較熟悉的宗師有米賽斯及海耶克)的學說,若落實為政策,都應予修正。以前者而言,政府只能動用「未來錢」而不能(或要極度節制)花費「未來沒有的錢」;而後者(以及佛利民一派)鼓吹小政府即政府不應干預市場運作的主張,原則上正確,卻在其「機制」上必須加入若干防範其濫用自由的措施,才是長治久安之計。如今西方經濟已成為大企業大銀行大債務人的「人質」,別說納稅人要為資本家濫用自由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民主體制的正當性亦因「政府不負責任」而備受威脅。任何崇尚自由民主的人,都應附和不能讓市場和資本家有過度自由的主張。記得米賽斯的傳世巨構《人的行為》(《Human Action》)並非鼓吹絕對放任自由,他提醒世人,與道路有交通燈和斑馬線一樣,政府對市場亦應加以一定管制!

希臘財政危機火頭已熄,西方政府痛定思痛,開始立例立法防止自由市場「出軌」,但用減財赤的政策,時機絕不合適。以目前失業率居高不下(不少在百分之十水平徘徊),江湖救急之法,應由政府向市場注資。凱恩斯在《通論》的有關「處方」極具說服力,他認為在失業情況嚴峻時政府擴大公營部門投資,正好填補私營部門投資「失蹤」(absent)的缺失,惟有如此才能提高「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進而「創造就業」。可是,如今的政策反其道而行,這未免予人以經濟發展不知伊於胡底的憂思。市場愈來愈不穩定,不難預卜。

無論如何,世上沒有絕對真理(史密斯理性經濟人本來顛撲不破,但當行為經濟學指出人許多時作出非理性決策時,史密斯之說便非放諸四海而皆準了),一種理論,不管勃興時如何有效,時移世易,是不可能「一本通書讀到老」的。

必須重複指出,幾乎所有窮透根的西方國家,由於花了太多「未來沒有的錢」,在希臘財危陰影籠罩下,如今都致力減赤,這種政策,以筆者之見,肯定「不適時」,為什麼?因為目前失業率居高難下,此時減公共開支,注定會引起「民變」而經濟陷入衰退。

可是,在除了中國國國喊窮的現在,政府又有什麼辦法大幅增加公營部門開支……經過三數十年「大花筒」式的赤字預算,經濟學說與政府經濟政策同樣「技窮」!在這種真正是一籌莫展的情形下,世界經濟去向難卜,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市場必會愈來愈亂。投資者退隱持盈保泰,把市場留給勇於面對破產風險的投機者一展身手的時代已來臨!



read more...

中四生校內跳樓亡 自殺會傳染比率高三倍

2010年5月25日

獨眼新聞

紀曉風


放大圖片




東涌一間中學昨日有一名男生在校內跳樓亡,是一星期內第三名跳樓亡的學生,教人扼腕歎息。男生在網誌透露校園生活不愉快,亦常被老師責罵。

專家稱,自殺事件所傳達的消極情緒,可以傳染,令身邊的人自殺率比其他人高六成至三倍,因此目睹事件發生的師生應及早尋求輔導,如身邊有朋友對自殺消息流露消極情緒,亦應盡快向社工等專業人士求助。

家長亦宜藉此為學生提供生命教育,灌輸正確的人生觀,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網誌流露自毀傾向

繼上月底一名在賽馬會官立中學任教的女教師,不堪工作壓力在校內跳樓亡,及上星期三有一對就讀於新界上水喇沙中學的男女學生在天平邨相擁跳樓後,昨日再有一名中學生以同樣方式走向黃泉。

一名就讀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四男生,昨晨在學校舉行早會期間,由約六樓至七樓梯間躍下墮樓,救護員到時證實他當場死亡。

男生墮樓的時候正值全校在操場舉行早會,據知男生墮下的地點正是一群中一生面前,及一名訓導主任旁,大批學生及老師驚聞巨響及目睹慘狀,即時驚呼大叫。

部分目擊事件經過的師生其後情緒受困及不安,校方即時啟動危機處理程序,並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向師生進行輔導。

據報道指出,男生有遺下字條,透露因私人事情感到不開心,警員正了解男生墮樓原因。老紀找到相信是該名男生的網誌,最新一文章在昨晨7時多上載,老紀閱畢,可以大概感到男生的對「生存」存在相當大的消極情緒。

他說「我痛恨人這種不知所謂的動物……為自己利益而存在,無論是世界與其他人,都只會顧及自己的利益為先」,又指「我是神,是狼,是改變和結束一切的神,我會再次回來,當我再次回來,便要帶走屬於我的一切,也要把世界的一切結束。」

男生亦透露自己在校內生活並不開心:「看見學校這地方我也感到很痛苦,回學校如受罰的一樣」,他埋怨經常遭到一名女老師指罵,「這位老師的態度令我憎恨她。」

不少網民留言希望男生安息,亦有網民指男生「膚淺、幼稚、矛盾、不負責任」。

化危為機灌輸生命正能量

老紀請教過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他指青少年自殺原因,一般都是由於學業、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以及家庭方面支持不足,而近日連續的幾宗自殺事件,亦有可能源於消極情緒的感染,容易令衝動的青年人或者遭遇類似挫折的學生,如同感染病菌一般產生模仿的行為。

他解釋,學生的自殺行為很多情況下都是衝動性的,因此跳樓是青少年採取最多的自殺方法。他建議在學校或者住屋的高層建築加建圍欄,自殺者可能在遇到阻攔時打消自殺念頭。

另外,自殺者身邊的人亦都好容易受到抑鬱情緒影響。該中心的資料顯示,若周邊有人自殺,此人的自殺率會比一般人士高出六成至三倍。

葉兆輝說,若看到身邊有朋友流露出消極的情緒,應及時向社工等專業人士求助,而非為其保守秘密,負面情緒的傾訴事實上是一種尋求幫助的暗示,若為其保持沉默反而會失去及時幫助的機會。

而今次目擊自殺經過的人士,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困擾,該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說,他們短期內可能會有失眠或哭泣等情況,甚至可能產生創傷後遺症,部分個案更可能引發其他自殺個案,他呼籲受影響人士,應盡快向心理學家或專業人士傾訴。

接連發生師生自殺事件,對心智正在發育的青少年人的影響,不容忽視。葉兆輝說,家長可以透過自殺新聞進行生命教育,幫助他們重視生命。「許多家長一聽到別人自殺的消息,即批評『點解咁傻』、『不負責任』,這種負面的否定態度未能幫助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

他認為家長反而應當告訴子女,自殺者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低,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如果及時和家人或者朋友交流溝通,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他補充,其實最能防止自殺的,是學校提供一個開心輕鬆的學習環境。這句說話,值得教育界人士認真深思和反省。





放大圖片




杭州無比敵





放大圖片




「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是經典文學巨著《白鯨記》的開場白。

根據《舊約.創世記》,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與使女夏甲生的「二奶仔」,合該為奴,因而為神所拒絕。

「以實瑪利」就是指「為神所拒絕者」。但偏偏,世人只能從這個孽子的口中,得悉白鯨「無比敵」(Moby-Dick)的恐怖事迹。

如今,無比敵恐怕都已被馴化了,其中三條被安置於杭州極地海洋公園。牠們來自北極冰海,長約四米,重約四、五百公斤,年約三、四歲。圖中兩條正與一位遊客嬉戲,彷彿表演以實瑪利終於「藍血」弟弟以撒和好如初。




「第二支管治隊伍」接見民主黨

事到如今,老紀惟有以「關公夜讀《春秋》」的姿態,拆解一下「中民會」(中聯辦與民主黨的會面)。

首當其衝的問題自是,為何先見民主黨,後見原則上比民主黨更具廣泛代表性的普選聯?

李剛的答案是,因為民主黨反對公投。此話一出,等同「死亡之吻」,一下子「幫」民主黨與公社兩黨劃清界線,以至與「基進」泛民支持者各行各路。再來,此舉也突顯出,中聯辦一為神功、二為弟子、三為生意。而相關的政治生意是民主黨有九票,普選聯另外七子頂多得五票,屈指一算,中聯辦事必先吃「大茶飯」。簡單講,這一套路叫做「認票不認人」。

至於這餐「民主黨大茶飯」,吃法自是製造支持2012政制方案的民意,令民主黨可以大條道理召開EGM特別會員大會,跟手就更大條道理通過方案,情形就像早前召開EGM否決參加「五區公投」一樣(以目前民主黨的內部生態,票根本不成問題,關鍵還在於一個支持方案的漂亮理由,例如「成功爭取2012年立法會選舉區議會代表議席由變相直選產生」)。

總之,特區政府事必會朝着「榮耀全歸民主黨」這條總路線大躍進。由此路進,老紀可以預告,曾蔭權肯定會有「着數」給民主黨,但相信不會是「余曾辯」之類的旨在突顯分歧的大騷(而這也引證到,煲呔為何不找何俊仁進行電視辯論,更何況,若配合昨天那場「中民會」大龍鳳,「何曾辯」反而會更似打龍通)。

如今看來,最大的「着數」可能是讓民主黨上京會見人大副秘書長喬曉陽。 可惜,這一回,中聯辦對自己「浮出水面」的政治效果,恐怕過分自信,自信到李剛在四季酒店真人表演「此地無銀」,表示「中聯辦不是第二支管治隊伍」,卻反叫人想起2008年1月28日,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在《學習時報》發表的文章(「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管治力量」)。

該文反覆強調香港須要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而「第二支管治隊伍」擁有「依法行使中央管治香港特區的憲制權力」,而所謂的「憲制權力」,其實即是「政制權力」。

事實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英文意思固然是「憲制及大陸事務局」(Constitutional and Mainland Affairs Bureau),就連「2012政制方案」,英文意思也是「2012憲制套餐」(2012 Constitutional Package)。第二支管治隊伍擁有「政制權力」,不是昭然若揭嗎?

而「此地無銀」的呈堂證供正是文中強調,「作為一支管治力量合法、公開運作,是我國單一制政體下正確處理中央與香港特區關係的現實需要。」路人皆見,李剛昨日的「公開運作」,正是由「理論」到「實踐」的第一步(順便一提,選擇四季酒店〔又名「四貴酒店」〕開記招,更是異常重視這次「公開運作」的最佳佐證)。

老紀不敢效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卻又不禁效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3歲男童墮樓案社會苛責照顧者

香港仔中心一名3歲男童前日不幸墮樓身亡案件,昨日繼續成為社會熱話,其中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是警方第一時間拘捕了正照顧小童的外婆,指她涉嫌虐兒或疏忽照顧兒童。

但昨日在電台節目中,多名聽眾都覺得,不應在這樣傷心的時候拘捕照顧者,在事件未知真相時,亦不應對外婆是否疏忽照顧兒童而妄下判斷。

老紀明白到警方在處理此類情況,有一貫既定程序,但也不禁想問,照顧者已承受極大的傷痛,是否有必要立即以涉嫌虐兒或疏忽照顧兒童罪進行拘捕?能否先要求照顧者返警署協助調查,在證據下才拘捕及落案起訴?這樣是否可令一個剛承受子女離世的家庭,有較正常的情緒處理家庭情況?

社聯業務總研究主任黃健偉亦呼籲,社會人士不要責怪小童外婆,他引述個人經驗,指出照顧自閉症患者的困難。臨床心理學家施敏珊認為,照顧自閉性兒童的家長,承受極大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政府應該對此類家庭有更大支援,例如提供更多地區的特殊教育中心。

她又補充說,昨日有報道指該名小童既有自閉症反過度活躍症,是不準確,因為醫學上過度活躍症在5歲或以後才能有效評估到,5歲以下只能說是有過度活躍行為。而一般而言,患在自閉症的兒童不會同時患有過度活躍症。




前後四特首送別孔祥勉

「人誰不沒,達士徇名,生榮死哀,亦孔之榮。」曹植此誄,用來形容本報創辦人林行止的恩親孔祥勉「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可謂比刻劃錢幣的兩面更加合情、倍顯合理。

原浙江第一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孔祥勉卒於2010年5月9日,終年82歲,遺體奉移香港殯儀館,並於昨天下午一時舉殯,扶靈者包括林行止、董建華、唐英年、李國能、李國寶、任志剛、陳祖澤及王守業。而負責致悼詞者,則是曾蔭權。還有,陳方安生和鍾逸傑亦都有出席。

換言之,在那個如日方中的一個鐘,前任特首(董建華)、現任特首(曾蔭權)、下任特首大熱(唐英年)、下任特首黑馬(任志剛)都在同一屋簷下;香港良心(陳方安生)和香港法櫃(李國能)都望着同一方向;以至其他只會在「決戰光明頂」時才會見到的各路英雄,都呼吸着同一空氣。

生命,就像錢幣,從來都有兩面,彼此背馳,能夠做個「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孔方兄,恐怕是錯體。如此看來,孔祥勉果然「矜貴」。





放大圖片




商台讓環團賣廣告「擒特首」

商台早前「以身試法」賣政治廣告鬧得滿城風雨,由民建聯特約的《十八仝人愛落區》,更慘被網民連環狙擊,雖然一波未平,但商台已再次出售大氣電波,今次的買家是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他們將公開在報時訊號前呼籲市民「擒特首」。

綠色和平的「擒特首」廣告,是繼上星期三於政府總部外的行人路寫上「救氣候,擒特首」大字後的第二波行動,是次廣告長約八秒,矛頭直指曾蔭權,內容為:「特首話減碳,市民點解重咁忟?要捉拿氣候逃犯,即上綠色和平網頁,俾橋救氣候。」

將由昨日開始,連續七日於商業二台報時訊號時播放,每日播出共十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批評,曾蔭權早前提出會跟從中央的「減排目標」,毫無減排作用,更令香港變相增排,故才透過大氣電波,向全港市民揭穿氣候逃犯曾蔭權「增排扮減排」謊言,並呼籲市民向政府施壓,爭取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

老紀跟不少人一樣,心中都有一個疑問,就是今次廣告指向曾蔭權,又是否屬政府廣告及違反廣管局的《廣告守則》呢?翻查《廣告守則》,當中指出「廣告應避免含有可能會觸犯社會某部分人士的詞句或暗示」,但就沒有再作進一步解釋。不過,曾蔭權作為特首,自然要對香港所有問題負責及問責,故減排問題,應該是屬於「無可避免」一類吧!





放大圖片




■畢加索作品周五在港拍賣

第4屆伊斯特春季拍賣會,將於本周4至6在港舉行,當中最觸目的拍賣品,將是周五下午拍賣《橫躺着的裸婦》,該名畫為畢加索晚期的作品,估價為1500萬至2000萬港元,此外,亦有首次現身拍賣會的大型立體青銅雕塑《Head of Cariatide》,估價約500萬至650萬港元。至於其他藏品尚包括名畫、手表、珠寶及名酒,總值高達1億元。

■近2成家長認為學券無用

教育局於07/08年度推行學券,但一項調查訪問了逾萬名幼兒家長,其中18%家長認為,學券未能為他們省下金錢以增加子女在其他方面的學習機會,72%家長認為,學券與學費減免的雙重申請手續過於繁複,45%家長認為,學校選擇並未因學券推行而增加。

■中大未來兩年全球聘逾百人

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透露,大學計劃在2012年前,聘請120名教職員,以邀請全球最優秀教員到中大任教,大學將成立代表團,在全球進行有關招募工作。他又透露,未來會集中研究課程重組及發展,並加強與師生的溝通,減少校方與師生的誤解。

■兩無業漢認輪姦13歲女

無業的23歲男子周仲芹及24歲的張柏淦,涉嫌在去年9月,與把一名的13歲女網友初次見面時,強迫對方口交後,再強姦及輪姦對方,並用手提電話拍下照片及短片,昨日在高院承認強姦、輪姦及製造兒童色情物品等共 五項罪名,法官將案件押後至下月18日再審。

■男子司覆綜援申請案昨開審

一名65歲男子,在08年時申領綜援,但由於之前一年有逾56天不在港,令申請被拒,他於是在去年入稟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其代表律師指,有關政策構成歧視,就算政府聲稱財政緊絀,亦要顧及制度長期持續性,故不應對特定類別人士「開刀」,政策也違反市民自由出入境及就業的權利。

■報告指部分綜合家服中心不達標

社署早前委託港大檢討本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服務模式,發現在現有61間中心中,18 間在輔導、新開個案及重開個案不達服務標準,並有2間在使用者滿意程度、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及改善支援系統三方面不達標。報告提出26項建議,包括要求社署及房署設立機制處理個案,社署並應為位置不便的中心,尋找新的合適位置。



read more...